日期:2025-09-12 05:24:25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林海雪原深处,一支与主力失联的东北抗联小队,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军周旋,只为完成“归队”的使命。这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《归队》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?
当杨靖宇将军牺牲后,日本军医剖开他的胃部时震惊了:里面没有一粒粮食,只有草根、树皮和棉絮。这个发现让在场的日军都沉默了——他们无法理解,一个人是如何在如此绝境下依然战斗到最后一刻的。
这不是个例,而是整个东北抗联14年抗战的真实写照。在零下40℃的严寒中,面对70万日伪军的围剿,抗联战士们是依靠什么坚持下来的?最新披露的史料为我们揭示了一些惊人真相。
场景一、绝境数字,敌我力量悬殊的生死对比
1931年9月18日后,中国130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大地沦为敌占区。侵华日军投入了70万兵力,加上15万日伪军警,对抗最多时也不过3万余人的东北抗日联军。
敌我兵力对比达到惊人的70比3。武器装备天差地别,补给线完全断绝,连最基本的食物都成了奢求。然而正是在这样绝望的条件下,抗联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的苦斗。
这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、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并称为中国革命“三大艰苦”。抗联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。
场景二、密营系统,抗联生存的核心机密
抗联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,靠的是隐藏在深山老林中一座座神秘的“密营”。这些密营大多建在人迹罕罕至的原始森林深处,有的建在山洞里,有的挖成地窨子,还有的搭建在树冠之间。
建造密营没有钢筋水泥,就用树枝和泥土;没有保暖设备,就靠战友间相互取暖;没有充足的食物储备,就挖野菜、剥树皮、煮草根。
一位幸存老战士回忆:“那些夜晚,七八个人挤在不到十平方米的地窖里,外面是呼啸的风雪,里面只有彼此的体温。”
场景三、食物奇迹,马皮棉絮成救命食粮
食物短缺是抗联面临的最大生存危机。日伪当局推行“集团部落”政策,将农民强制集中到类似集中营的地方,切断了抗联与民众的联系,也断绝了他们的粮食来源。
1939年冬天,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军由三四千人锐减到数百人。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,杨靖宇和战士们主要靠树皮、草根,甚至棉絮维持生命。
李兆麟率领的西征部队在穿越小兴安岭时,发现了雪地里几张发霉的马皮,如获至宝。战士们用刺刀把马皮去毛割碎,用火烤熟后艰难吞咽。
李兆麟鼓励战友们:“同志们,为了抗日,我们必须先保住性命。等打败了小鬼子,我再请大家下馆子吃大餐。”
场景四、精神支柱,失联十年的坚定信念
比物质困难更煎熬的,是精神上的孤立无援。从1935年5月开始,东北抗联与党中央完全失去联系,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,整整十年。
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,这是绝无仅有的现象。抗联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曾满怀痛苦地写道:“我们有如在大海中失去舵手的小舟,有如双目失明的孩提,东碰西撞,不知所从。”
为了打破孤立,杨靖宇曾经两次组织西征,试图打通与关内的联系。但是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,两次西征都以失败告终,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在突围中壮烈牺牲。
场景五、兵工奇迹,深山中的军械制造
在桦南县七星峰深处,抗联战士建立了秘密兵工厂。1936年秋,东北抗联独立师在七星峰南坡开展筹建兵工厂工作,建成了弹药、制枪、修械三个车间。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,他们利用围坝发电。
战士们冬天手摇车床生产,手上常年都有冻疮。没有钢材,他们就袭击长发屯的火车站,抢夺日军的铁轨。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竟然生产出了匣路子枪、直靶式机枪等枪支1000多支。
兵工厂的建立被日军视为眼中钉,1939年1月,日军集结3000多兵力袭击了七星峰。守护兵工厂的战士和工人约80人,奋死抵抗,击毙日军100多人。日军久攻不下竟然使用了毒气弹,77余名战士壮烈牺牲。
场景六、最新史料,口述历史揭示隐藏真相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国家图书馆自8月30日至9月18日,每日在中国记忆项目网发布东北抗日联军专题新建口述史料。
本次发布的20余段口述史料来自11位受访人,包括东北抗日联军通信员杨化烽、中共满洲省委地下党员苏飞等亲历者,以及罗登贤之子罗伟民、冯仲云之子冯松光、赵一曼之孙女陈红等抗联后代。
杨化烽虽已92岁高龄,仍清晰回忆小时候亲眼看到父母被日军杀害,12岁加入东北抗联部队参与通信工作,在林口战役中亲手击毙一名日军等经历。
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自2012年起进行东北抗日联军专题资源建设,十余年来对30位东北抗联老战士、50多位抗联亲属和后代进行了口述史访问和影像记录,积累了超过400小时的口述史料。
场景七、归队精神,当代再现抗联传奇
电视剧《归队》近期热播,剧集通过充满生活气息的情感联系,拉近了当代观众与抗战历史的距离。
《归队》采用贴近普通人的叙事方式,突破传统抗战题材的叙事模式,以小人物视角,展现了一群失散的抗联战士如何在极端环境中挣扎、求生、相互寻找的过程。
归队,已经超越了军事术语的范畴,成为一种精神象征。正如战士福庆在病中对战友的嘱托:“到牡丹江松林镇找到八棵松,把我的名字刻上去,这样我就是死了也算归队。”
1945年8月,苏联对日宣战。 经过特殊训练的抗联部队作为先遣队,跟随苏军反攻东北。他们熟悉当地地形,了解日军部署,发挥了重要的向导和侦察作用。
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坚持到最后的英雄们,终于看到了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重新回到人民手中。
92岁的抗联通信员杨化烽至今仍能清晰回忆80年前的经历:“最难熬的是饿肚子,有时候几天没有东西吃,看见树皮都觉得是美味。但是没有人说过要投降。”
八十年过去了,历史从未远去,它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。
互联网龙头股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